毕业生剪影 | 我为什么会选择再回到协和?
凌俐雯:英文名Linda
虚岁24岁,安静的上海妹子。喜欢吃/做饭,文字,电影和狗。
教育经历:
协和双语学校,国内部初中;万源城协和双语美国高中创校届的毕业生;
加拿大温哥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应用生物学士学位;
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环境发展政策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阶段。
预计于今年九月毕业回万源城协和双语学校做双语科学老师。
— — 我与协和的“一见钟情 — —
我小学毕业前一直与外公外婆住在静安。08年,爸爸妈妈搬迁,同时决定把我接回身边。未免舟车劳顿需要在闵行区读初中。那时候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听熟人介绍,才知道协和双语学校的存在。在我第一次去虹泉路校区参观/面试的时候,具体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的记忆都早已模糊。但唯独印象深刻的是,当我第一眼看到藏在一楼大厅楼梯间后面,那间宽敞鲜亮的图书馆,就立马爱上了这所学校。我一直都不是热爱运动的性格,能安静地多看几本有意思的书是我为数不多的兴趣。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我当初是如何与协和结缘的话,我觉得大概是——有眼缘吧(笑)。
自此我与协和结缘,并在这里度过了我七年的宝贵学习时光,此间经历同时影响了我人生后续阶段的许多决定。
图片来源:上海民办协和双语学校
“紧凑但自由的初中学习,又爱、又怕的英文老师,开启了我的教育梦想。”
今年的毕业季又将临近,协和的同学们将离开校园前往心仪的大学。而与众不同的是,今年有个毕业生的路程刚好与其他孩子相反,她曾是协和的毕业生,而今年将回到协和学校做科学老师。
为什么要选择做一名中学老师?为什么是协和万源校区?我们通过她人生各阶段的经历,不难找到答案。
整个初中四年我最喜欢,也引以为傲的是学校那种特有的氛围。紧凑但却不紧张,哪怕是到了最后冲刺至关重要的中考时期,大家都还是相对轻松的。我不清楚这具体是因为班级的组成,还是因为老师的风格,又或是两者恰到好处的配合,每当初三老师说起对我们班的评价:他们一点儿不紧张,没点初三的样子”的时候,心中却燃起些小傲骄(笑),尤其是我们那一届的中考成绩依然跻身闵行区前三。
那时候,大家一下课就要踩着铃声,争先恐后地去张老师办公室背新概念英语,应该是我印象深刻,影响至深的一件事。即使是现在与老同学聊起天,都一定会有人提起这段经历。
张老师有着特别神奇的能力,我们背书的时候,她就坐在办公桌前,并不需拿着本书对着看,手里同时还在批改着作业,或者做着课件,但我们哪怕背错了一个词她也能立即听得出来。让我们对她是又敬又怕,大概也是这个心情,使得同学们虽然紧张,却从不怠慢地轮流背书。要真说现在还能记住多少内容,倒也不是。但那时候心生敬意,且小鹿乱撞的感受却实实在在地刻在我心里。
现在想来,那两个班六十来号人,她要一个不落的挨个检查,除开课本上规定的内容,隔三差五的还要设计额外的双语练习和活动。每天住宿生的晚自习都结束了,她的办公室还一直还亮着灯,真是一个敬业的好老师。哪怕当年只有十二、三岁的我们并不能真正理解那是一种怎样的付出和担当,也都会不自主的敬她、爱她。细细琢磨的话,这个经历也应该是加固了我想从事教育行业的想法。
“高中的磨练,让我在大学阶段的学习游刃有余。”
作为万源城美高的创校生,我也在这三年里确定了大学专业方向。美高初建期,为保证初创的学校资源下的教学质量,有小部分的课程是通过网课的形式教授的。多年来习惯于通过老师面对面讲课、划重点、当场答疑解惑的我,对这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一时间无所适从,并暗暗决定以后再不要选任何网课。等到了12年级,发现生物依然是那门需要我孤军奋战的课程的时候,我却做了让自己都很感意外的决定,就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AP生物网课。当年顶着时差,语言,词汇量,硬件等重重障碍,在Mr. Doyle的帮助和教导之下,磕磕绊绊地读出了些还算满意的成绩,并在经历了这遭“磨炼”之后,确定了我对生物领域的执着和真爱。
到了大学阶段。我发现海外大学本科(尤其是网课)的覆盖面和信息传递模式,包括教学模式都与美高相类似。除了每周一两次可以面对面与教授交流的时间以外,大部分时间学生都需要依靠自主自学的模式直至完成期末考试。这才体会,美高阶段的训练,着重培养了我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个自主性,不仅仅是按时按量地完成规定的作业,而是没有具体指导的情况下,我依然可以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有选择性地阅读获取有效信息,并不需要借助外界压力,能够自我管控,精神集中地完成学习目标。
除开这些比较技巧性的和需要时间积累的能力,万源美高尤其是网课带给我和其他同学们,最实质性的东西就是心理准备,从中我们窥见了国际大学的基本授课模式,也体会了它与我们习以为常的老师“紧盯不放”、谆谆教诲的教育模式的根本不同。
— —我要如何与世界讲述中国— —
协和双语学校里的活动向来是不少的,其中我最期待的便是参观美术展馆,它开启了我鉴赏美学的大门。我们班参观场馆的照片,还被登上了学校的宣传海报,在长廊里贴了很久(得意笑容)。
而另一场我一直忘不了的活动——“2010世博会嘉年华”。那一场活动大概是前所未有头一遭的盛大。在那段活动筹备和举行的时间里,真的是男女老少、学生、家长齐心协力,各显神通。不管是教室里手动拆装的荧光灯管,还是黑色幕布上班级同学们一个一个按上去的,代表团结的手印,都是我记忆里闪闪烁所不会熄灭的星星。更重要的是,学校通过这个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我们作为学生对世博会的参与度。那一年是我头一次感觉自己能和国家大事靠的那么近。
眼前生活的缩影
与世界各地的人学习、交流、分享
“我们真棒,很难再有人/国家做得比我们更好了!”
若从现在的我回看当年的话,世博成为了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经历。不只因它开在了上海“家门口”,或官方数据印证的举办成绩,亦或是前往数次的亲身体验,和那敲满了各国场馆印章的护照,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它折射了我现在正在经历的生活的缩影。现在我每天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共同学习、生活,交流经验和分享资源,争取互利互赢,但也不乏竞争和意见不和。与此同时,而中国也在我们的见证中,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越来越多的决定性话语权。以奥运会为萌芽期,世博会为起点,我开始学会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骄傲,一点一点随着知识的积累,经验的丰富和眼界的开阔,在认识到世界的复杂性的同时,学着更理性,更有理有据的爱国。当然那时候,13岁的我可能还做不出这样的总结,但我确实是觉得“我们真棒,很难再有人/国家做得比我们更好了(笑)”。
— —协和让我与国外大学“无缝衔接— —
温哥华原本是从来没出现在我的地图上,也不晓得是阴差阳错还是冥冥中注定,兜兜转转,我的本科四年选在了UBC,它坐落在据说雨水足、空气好的沿海城市—温哥华(虽然后来的亲身经历都验证了这两点的不正确性)。我选择的应用生物专业是隶属于Land and Food System的,直译过来就是土地与食物系统。听着怪不顺耳的,但如果点明它的前身,你可能就能理解和接受这个名字。它改名前,是农业系院。因为在协和奠定的学习习惯和英语基础,全英文的教学模式和生活环境,对我来说并不需要多少适应转变的过程。不过这四年间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偏农业的、与环境相关的、西方的、北美的)了解了生物专业的可能性和潜力的同时,我亲身印证了“外国的月亮并没有比较圆”。
本科毕业之后,稍许纠结盘算了一番之后,我还是决定念研究生。这次我选择了听闻既有历史底蕴,又有前沿信息的英国(现在的感受说不失望那大概也是假的,事实情况和个人感受虽对错之分,但与想象和期待还是相去甚远了)。综合考虑,我选择了萨塞克斯大学的环境发展政策专业。从理科学位跨专业到文科学位,确实不是一件太轻松的事情。但想着学过了理科的基础理论和逻辑思维方式之后,再由上至下地从政策和国际关系上看环境问题应该也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也不知道该说有幸还是不幸,接连着英国两轮教职工组织大罢工之后,英国的疫情也彻底爆发了。网课大概是我命里逃不开的一劫。外国老师对网络、软件的熟练程度也是出乎我意料的参差不齐,可想而知这教学的质量的跌宕起伏了。虽然教学的模式和内容与当初选择时候的期待相去甚远,但在专业知识和国际观点上还是受益良多的。
经过了北美和欧洲的学习,了解了世界各地的人讨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之后,我更加坚定了回国发展的决心,也希望把所学到的东西取其精华,在未来的教学中好好运用和实践一番。
“将我所学的取其精华,在未来的教学中好好运用和实践一番。”
— —回到协和,教育梦想启蒙的地方— —
为什么选择在协和当老师?当然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咯(笑)。这句话在我当年面试万源美高的时候,被问为什么要选择该校也是这样半开玩笑回答的。
当你拥有一些能力,并且被给予一些信任和一个机会的时候,你肯定是要用最真诚的态度将它紧紧抓牢的。协和是我的母校,是它培养出了现在这样的我,看着它越来越好,并在它给予我期望和机遇的时候,我怎么能不选择回报呢?协和是我熟悉又感恩的地方,既然它需要我也相信我,那我当然愿意回到它身旁,尽我所能的用我学到的东西支持它、回馈与它。如果有幸,让我也成为它更好的未来中的一份子。然后会有更多像当年的我一样懵懂却又怀揣梦想的学子,在协和接受最适合他们的教育,在协和的校园内成长为更好的自己,离梦想更进一步。
图片来源:万源城协和双语学校
“理解“不同”、学习“不同”,让心更自由,境界更宽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我比较喜欢的座右铭,它的主旨和“活到老,学到老”,“学海无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身边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聆听的地方。有时候乍听之下或者凭着初次的印象,你觉得不认同、不理解、不习惯,但这从来不意味着那就是错的。它只是不同的。而当你能够清醒和理智地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你才会愿意再给它一次机会,而后必然会有收获,或至少学会尊重和理解。每个人都有特定的一技之长,或是能力、或是性格,要尽量做到不带偏见的去看待人事,在不了解全部的真相之前勿妄下断语。要学会从对方的角度、旁观者的角度看待问题。
尤其是我将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意识到学无止境,而最忌讳的便是自我满足和止步不前。总而言之,如果你能把你遇见的,和交流接触的每一个人,都看作你人生路上的老师,那生命中应该会有许多恍然大悟、受益匪浅、令人印象深刻的瞬间吧。
光想想,就会觉得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呢~
— —给协和的学弟学妹们— —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做任何事情,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娱乐竞技,我们都需要付出努力,但是不需要强求也不应该攀比。每个人都有最适合他或她的学习方式,也最终会得到与之匹配的回报。比起埋怨或者悔恨,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去反思,并不断做出调整,最终定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和节奏。
写在最后
整个采访过程,Linda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协和孩子:淡定、从容、也不失俏皮。这正是协和一直在追求的教育理念:培养出得去也回得来的孩子。他们不只是对国际前沿的学术、专业应对游刃有余,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在异国他乡活出中国孩子的样子。衷心祝愿她犹如当年那位对她言传身教影响至深的张老师,影响到更多协和的学子,而这些孩子,也终将成为中国未来时代的底色,用世界的语言为祖国发声。
内容来源/Linda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