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教育集团自2009年启动“星计划”,是提升学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课程、现代管理理念等方面的人才战略计划,同时增进对“中西融合”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提升整体凝聚力。
2017-2018学年的第九期“星计划”项目已顺利开展,本次“星计划”培训邀请到华东师大教育学部教育心理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向东教授,以公开讲坛的形式,在虹桥校区大剧院开展了 “核心素养的测评”的讲座。协和教育集团各校区“星计划”成员以及来自其他教育机构的非“星计划”成员踊跃参加了本次培训。
讲座开始,杨向东教授以一种桌面游戏作为类比,将问题情境具体化,与老师一起探究问题的解决过程,启示我们,教育并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关乎对学科本质观和育人价值的反省和实践,关乎对基础教育总体理念和目标的深刻理解。
人类文明的持续、社会的发展、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作为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不禁反思:应该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怎样培养人?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当下教育能否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个性发展?
面对未来的新挑战,人类需要不断进步,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提高自身的学习速度,积极拥抱变革,这就使“核心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次讲座,杨向东教授与各位老师就以下问题展开了深度探讨:
Q&A
什么是核心素养?
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
核心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2005 年,欧盟正式发布《核心素养: 欧洲参考框架》,向各成员国推荐8项核心素养作为推进终身学习和教育与培训改革的参照框架。8项核心素养包括使用母语交流的能力、使用外语交流的能力、数学素养与科技素养、数字化素养、学会学习、社会和公民素养、主动与创新意识、文化意识与表达。
核心素养包括哪两类?
核心素养包括跨领域素养(包括个人成长、高阶认识、社会性发展)和具体领域素养(信息与交流技术、科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等)。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课程标准修订重点工作是什么?
课程标准修订重点工作是,研制新时期高中课程方案,突出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研制我国跨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融入课程标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是什么?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学业质量标准的作用是什么?
1. 明确育人方向和质量要求,阐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阶段及其具体特征;
2.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素养水平选择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方法和策略,转变学科育人模式。
此外,杨向东教授以真实物理情境、开放的情境化任务、案例分析等帮助老师深刻理解素养的实质含义,启发老师正确识别和评价学生在特定任务情境中的具体表现。
本次“星计划”课程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多启示。核心素养并不是空中楼阁,日常教学中,协和教育力求把核心素养融入每一堂课中,深入思考如何培育学生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强调学生面对复杂的情境时所表现的综合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的提出开启了教育的新篇章,也为教师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在聚焦“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协和教育将继续倡导“全人教育计划”,不断提升课程师资力量,创新管理理念,丰富科研成果,致力培养“全球、全新、全程、全面、全意”的双语人才,在中英双语互通、中西文化交融、古今精髓渗透的新颖校园环境中实现:
幼小初高度衔接
双语言双文化
双通道多选择
学为主兼特长
课内课外发展
校内校外互动
国内国外交流
线上线下学习
教师热情负责
团队关爱互动
学生氛围融洽
家校沟通顺畅
新时代下,协和教育将继续开展年度跨校区专业工作坊、跨文化基础教育研究工作坊等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佛年杯”未来国际教师项目、国际融合课程入门资质等新教师培训项目;学校发展规划日、访学交流、年度高峰论坛等管理人员培训项目,旨在把素质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把核心素养贯彻日常教学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