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只有一栋15层楼宇的大学,没有操场,也没有围墙;可在这里,“大”一字又是如何得到了更好的诠释?上纽大从2020年秋季学期开展的Go Local学习模式是如何?上纽大与协和学校是否有可能分享优质学术资源?除了优秀的学业成绩,哪些综合素养会让申请候选人脱颖而出?带着这一系列问题,上海协和教育集团卢慧文总校长带领协和跨校区升学指导团队一行,走进了这所从诞生之日起就备受关注的垂直校园。
虽然由于校园疫情防控政策,未能进行全面的校园参观,我们与童世骏校长团队之间的一场深度的对话,不仅让我们窥见了NYU SH之“大”, 其中也不乏国际教育同行之间的心心相惜与思维的碰撞。
在童世骏校长简单介绍上纽大之后,协和各校区的校长和升学指导们纷纷抛出心存已久的问题,研讨围绕以下几个核心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招生
协和希望培养出怎么样的学子?上纽大喜欢什么样的申请人?在讨论中,两方获得了强烈的共鸣。
童世骏校长多次强调,上纽大要招收的学生必须是适合上纽大的。什么样的人适合上海纽约大学?有国际视野,愿意跨文化沟通,对新事物敏感,也有勇气去追求。上纽大通过综合评估,择优录取,这既能帮助学校全面评估一位申请人适不适合这所学校,也能看他的个性,亲和力和表达力怎么样,还有英语沟通能力。
卢慧文校长随后补充到,无论什么课程,体制内还是体制外;无论什么考试,高考还是IB/A Level/BC/AP,学生都应具备上述的核心素养来应对未来世界的挑战。作为秉承中西融合为宗旨的协和,如何能兼容包并,让学生们在体制内和体制外均能做到游刃有余,这是不小的难题。但就像上纽大的建成,被视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试点,我们协和也会继续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课程与专业
童校长的团队进一步介绍道,学生在完成两年的通识教育后才会开始选择专业,上纽大所有的专业都是一流的专业。上海纽约大学是一所小规模、高质量的大学,在上纽大的各专业都配备了世界一流的教授和拥有世界一流的学生,数学、哲学、经济学,STEM都是世界顶尖的研究项目。
令我们印象深刻的是IMA(交互媒体艺术)这个王牌热门专业,它是一个融合了多门学科与技艺,像生物学、艺术、编程等,涉及内容包括交互游戏、可穿戴式设备、计算机服装、社交工具、新技术可控装置等。童校长团队甚至还提到,若有些独特的专业的确是学生兴趣所在,未来发展方向所在,上纽大也提供一定的灵活度来支持学生开设自主研发专业。
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型专业、复合专业,作为不同阶段的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一个人从小学到完成大学,至少需要十五年的时间,读完博士,则需要更多时间。教育的长周期要求人才培养必须具有超前意识和预见性,必须高瞻远瞩地预测、规划和探索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要培养人才能够驾驭未知因素挑战的能力。
打破思维壁垒,创多元文化环境
上海纽约大学的核心任务是践行文化交流的深层含义——拥有不同背景与经历的学生、教授汇集于此,共同营造一种学术探究与跨文化合作紧密结合的学术氛围。上海纽约大学有一半的学生来自中国,另一半来自其他70个国家。有大量的学习活动都发生在教室外,甚至是宿舍里,当学生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一起学习时,他们不仅可以说不同的语言,也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这个世界。上纽大的学生们将在上海校区度过前两个学年,并在第三学年离开中国,去往世界各地的纽约大学校区学习一年。在这样的“循环年”期间,他们在其他文化中的生存、学习和适应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合作
对于上纽大这所办校只有9年的年轻学校来说,童校长团队称:“的确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对上纽大感兴趣,每年有数以千计的人希望来参观访问,看看我们在做什么。随着上纽大的不断发展,随着上纽大成长,上纽大的确应该,也有考虑越来越深入地与像协和这样的教育集团开展合作,资源共享。”
这是一场关于国际教育的深度交流,也是来自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对话,亦是不同阶段的中西融合教育实践之间的探讨,更承载着未来世界对当代青少年和青年学子们的诸多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