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未满30岁即开始担任校长,笑谈当年上任情景,往事历历在目。此后,他历任多所中小学校长,最终结缘协和、扎根协和。
他担任过校长的学校,有普通公办学校、也有省级实验公办校,有公办国内体制的、也有民办国际化的,有百年历史沉淀的、也有初创刚成立的。在应对不同类型学校发展课题的过程中,他对学校管理的认知也拾级而上、逐步深入,并在协和万源的实践中得到了升华。
全力 上海市民办万源城协和双语学校 校长
以发展规划推动学校改革
我是从2008年开始担任校长工作的,那时候我还不到30岁,在杭州工作。我至今依然很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场景,教育局8月中旬一纸调令,把我任命到一个我谁也不认识的地方做校长。
那是8月底的大夏天,室外温度39度,我那时候用的手机还是诺基亚,我拎着一个电脑包,走在大太阳底下,满头大汗,艰难地在一个老旧小区里面寻找那所我即将走马上任的公办学校,那是我这辈子第一次对“八月流火”这个对温度的形容词有了真切的体会。
而另一边,我所谓的下属们,副校长、教导主任们围坐在会议室里面,也是焦急地还略带紧张地等待着我这个新面孔的到来。工作多年从来不迟到的我当校长第一天就已经迟到20分钟了,因为新校长找不到学校的大门在哪里。
后来我才知道,我的副校长54岁,工会主席53岁,教导主任59岁,行政班子的平均年龄因为我的到来,一下子还下降了很多。我的校长生涯就是在这样一个略显尴尬的场面中起步的。
虽然之前获得过省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也担任过区教育学院多个非常设机构小组负责人,参与过区教育局的政策制定和决策咨询工作,但是这和怎么做好一把手校长带领学校发展好像没什么直接关系,比如家委会选哪些人什么时候开家长会、校服定什么颜色什么款式、副校长只上两节课年终奖该怎么发等等,这些问题都没有现成答案,只能自个儿琢磨。
- 一是搭班子,通过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更换了一批年轻肯干的干部。
- 二是定战略,用阳光的七种颜色来代表我们认为需要培养学生的七种品质,并以此统整学校所有学生工作、日常管理和评价体系。10年以后,这个模式被业内统称为了核心素养。与此同时,重新设计了校园的标志、校训和口号,还主抓建设了两支有代表性的学生队伍,一支是学生足球队,一支是学生军乐队,都获得了省冠军,多家媒体进行报道,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学校教学质量也逐步得到了区里的肯定。
- 三是带队伍,在教师方面,也是大刀阔斧进行换血:建立竞聘上岗制度,打破终身制,并进行每年重新评定,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优势制定自己的发展路径;建立教师学分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日常听课、开课、课题等活动;建立师带徒制度,为不同职称的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最终,学校成为了教育局“三年发展性评估”中、全区四所获得“优秀”奖的学校中唯一一所普通学校,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博士学位,还兼任了区教育学院副院长。
以价值引领传承校园文化
五年之后,我调到了一所有着四百年历史的省级实验学校担任校长。这个学校的发展史,就是区教育的半部发展史,多名校长局长特级从这里走出。所以,这里校长要做的,就不是另起炉灶了,而是传承和价值观引领。
我利用全体教师会、教师校本培训、头脑风暴、走访老教师等一切可能的机会,把价值观传递给老师们,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继承传统的学校精神之外,还创新融入新的精神元素以适应当下情况。
于此同时,我将管理工作着重在两个方面:
- 一是建立与备课组长和教研组长们每学期一轮的交流机制,确定近期研究重点和最近发展区,形成未来学校课程框架的格局基础;这是一个金字塔式的构建,既能保证大面积老师的参与,也能够保证顶层优质人才的产生。
- 二是开设“中高工作室”和“新教师赛课活动”,为每个教师提供平台,更通过“教师专业发展奖”新考核方案的设立,让每位老师在学生发展、课题研究、观点报告、各级开课等项目中明晰自己的发展目标,以此为基础形成全体教师发展矩阵表,让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工作有的放矢。
经过这个阶段,我对校长工作的理解,不再是急于改变,而是以校为本、以人为本,只有调动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让学校发展和个人发展相结合才能水涨船高,所有的发展都是解决三个核心问题:方向问题、动力问题和能力问题。
以顶层设计赢得发展先机
再过了一年,本区第一所本土双语学校筹建;受教育局推荐,我辞去了公办校长的职务以及事业单位的身份,被学校理事会聘任为第一任建校校长。作为一所新成立的纯民办学校,学校定位为双语双文化的国际化学校。
当时5月份接到任务,9月份新的双语学校就要开学。在6月至8月这三个月时间内,我作为学校的唯一一名正式员工,不仅要完成中外教师招聘、招生和课程设计等任务,还要带领第一批教师完成教师培训和教室装修工作,并在过渡校区开始了第一年办学的征程。
第一届3个班级、75个学生、16个老师,在一个老旧的教学楼里,开创出家长100%满意、学生100%开心、老师100%用心的局面,非常不易。第二年,学校迅速扩张到11个班、240名学生。
进入到这个新的领域,最大的体会就是首先要搞清楚国际化教育的终点目标是什么、需要配置怎样的资源、如何搭建学生和教师的上升通道。
▲ 2019年10月16日,协和教育“佛年杯”未来国际教育领导者训练营项目捐赠仪式上,
时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向全力校长颁发捐赠证书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和协和结下了缘分。因为在双语学校、国际化教育领域,协和无疑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声名远播,在国际课程、中西融合教育、外教招聘、行政管理等各个领域都积累了很多先进经验。于是,我每个学期都会前往上海、主动来一次协和进行学习讨教。
所以,在2016年,当协和向我伸出橄榄枝的时候,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带着对中西融合教育的不懈追寻,带着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愿望,加入人才济济的协和团队。由衷感谢协和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开启自我升级新的篇章。
我非常庆幸自己能有多所不同类型学校的工作经历,这既让我有多元的视角审视自己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方法,也能让我对不同教育最好的那部分有更深入的理解。
协和万源成立于2012年,目前进入了办学第十一个年头,学校已达到了2300多名学生、200多名教师的规模。
万源秉承协和教育“融合中西,和谐发展”教育理念,致力于构建集“多元、包容、平衡、创新”为一体的育人思路,倡导双语双通道、多元课程发展体系,以“九年制先锋课程+美式高中”的组合方式,在中西文化差异下实现量与质的平衡、不同背景学生学习的平衡,进而培育有中国文化根基的全球公民。
在外部环境上,万源倡导中西合璧,既有极具现代化气息的教学设施、实验室、室内体育馆和美术馆,也建有闹中取静的中式园林“交畅苑”和有300年历史的徽派古宅“国湘书院”。与此同时,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相会、包容并蓄不仅体现在校园环境上,更体现为中外教师合作教学上。“世界标准、中国话语、协和特色”的融合状态体现在校园的每个角落。
▲ 左:2019年10月31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殷一璀来万源校区调研
右:2019年10月11日,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一行来访万源校区
★★★在小学阶段,提供协和教育深耕中西融合教育30年自主研发的先锋班课程,这是在严格执行中国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基础上,融合国家课程与国际课程理念的校本化融合与创新。
办学理念先进
万源从建校初起就明确了其中西融合的办学理念,经过 10 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万源十二年一贯制已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理念与价值取向,并受到家长追捧,常年有学生等待入学。
▲ 学校管乐队获得上海第十二届优秀管乐团展演金奖,
中国第十五届优秀管乐团队展演“优秀团队”奖
中外合作融洽
学校从校园环境、课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及学生活动等全方位提供中西文化融合、中外师生合作互动的氛围与环境,校园学习型氛围浓厚、中外合作融洽。多年的中外合作实践以及学部协同,使得万源的中外教师配合默契、幸福感强。
应该说,万源这些年取得的成绩确实令人振奋。学校借鉴国际教育的先进理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在课程设置和实施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特别是对于中西融合情景下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培养,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这其中凝聚着广大中外教职工的汗水和智慧。
作为学校这所学习型组织的领头人,校长无疑是最需要学习的那个人。教师主要是以自己的学科为主阵地,而校长则需要面面俱到,从掌握党和国家政策到制定学校发展规划,从人员编制到经费预算,从教师专业发展到学业质量监控,从校舍建设装修到垃圾分类、核酸检测,无所不包。
2010年艰难地从华师大博士毕业的时候,我曾经天真地以为这下总算是学到头了吧,后来才知道,这其实只是个开始,特别是在校长的岗位上,作为学校的舵手,作为学校与家长、与外界以及作为中教与外教的桥梁。随着视野和接触领域不断向外拓展,深感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没有边界,还有,越来越“聪明绝顶”。
上海是中国最现代化、最国际化、最发达的城市,教育发展在国内独树一帜;而上海的民办学校经过多年成功发展,又汇集了这座城市各种最优质的资源。
在协和当校长更是责任重大,不仅要为这座“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源源不断地输送未来需要的人才,同时也要为这座城市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安居乐业带来信心和希望。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思考和探索学校教育如何着眼当下实际、立足上海特点、不断改革创新,始终是协和校长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未经协和教育许可,不得转载、剪辑、修改、摘编、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前述新闻作品。
在获得授权转载作品时,不歪曲、篡改原文及标题。转载作品需注明来源,转载网站发表文章时还应注明来源网站的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