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2005年加入协和,扎根虹桥校区,从一线教师到管理岗位,伴随融合课程从初期开创到获IB认证,参与引领虹桥校区先锋课程从萌芽到壮大,一路见证了协和课程的发展、教师和管理者的精益求精、以及协和深耕国际化教育的决心、智慧和魄力。
罗蓓蓓 上海市⺠办协和双语学校 国内部副校⻓
-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学士
- 英国桑德兰大学教育研究生(PGCE)
- 华东理工大学MBA在读
“在协和的十八年,是一段宝贵又幸运的时光,是一段和志同道合者追光、聚光、继而成为光的岁月。”
2005年2月,辞去了公办教师岗位的我忐忑地踏入了协和虹桥的校⻔。除了整洁美丽的校园,我感到这里和公办学校最大的不同就是氛围,走廊上碰到的不同国籍的老师们都微笑着打招呼,课堂里孩子们回答问题的姿态也是轻松的。就这样被吸引的我投身当时的国际部,一干就是九年。
这九年中,最大的成长便是对国际教育的理解。每年和不同的外籍教师、年级组团队合作,在源源不断地吸收新鲜知识和想法的同时,我也渐渐成长为一名能包容、会创新的骨干教师。
在经历了IPC、ENC等多种融合课程的探索和实践后,IB课程带着它的培养者目标来到了协和。虽说如今IB课程的魅力已经可以被很好地发挥和运用,但在十几年前,“态度、技能,概念驱动……”等一系列词汇和背后的意义着实让每一位协和人闷头琢磨了很久。没有捷径、没有技巧,抱着开放的心胸,培养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的老师们先走在了学习的路上。
如果说在国际部的九年更多是作为一名教育者在自身业务上的积累,在国内部的九年则是在管理上的领悟。
“管理,不是精明世故、左右逢源,而是与人真心相处、真诚相待。”
刚加入国内部的时候,外籍教师作为国内部的小众群体,流动性比较大,只有换位思考、真诚相待,才能留住他们。从把所有的通知都加上英文开始,上班时的耐心指导、下班后的共处时光,点点滴滴,外籍教师们渐渐开始把办公室当家一样布置了,我便知道,他们在这里工作得很心安。就这样,外教团队稳定了下来,离开的外教几乎都是因为回国。
直至疫情前,虹桥校区还保持着无人跳槽至其它同类学校的记录。透过真诚,看到背后的善意,是一切关系的基石。
“最重要的事情发生在教室。”
督学Trevor先生总爱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虹桥校区建校二十年,对课堂的关注只增不减。校长们如果不在办公室,多半是去听课了,要么是去上课了。杜玲校长常对我们说:“对学校的管理,不能靠凭空想象,多走多看,把班级当作窗口,可以敏锐地观察到一线教学的鲜活气息。”每次有问题和她商量,她最常说的是:“走,我们去看看。”在这种接地气、务实的管理风格影响下,我坚持在不同年级任教。
虹桥校区校长 杜玲(左一)虹桥国内部副校长 罗蓓蓓 (右一)
多年下来,在教室里发现了很多一度被忽略的问题,这些问题,只有置身教学一线,才能感同身受、拿出切实的方案。
管理者对课堂的专注必然带来老师们对课堂的重视:互听互评、集体教研、比赛展示,大家对高效课堂不懈的追求为虹桥校区赢得了口碑和赞誉。作为协和教育最早发展国际化教育的旗舰校区,虹桥校区一直以优质均衡的学业水平稳定在闵行区头部队伍中。
只有在一线扎根,才能为向上发展积蓄力量,为前行找准方向。
“在他们身上看到力量。”
先锋课程一路发展完善,远没有现在说起来这么轻松。十余年来,虹桥校区承担了先锋班小学阶段多个融合课程和项目学习的开发与重新定义:跨学科主题探究、儿童哲学、模块化课程、分层走班、项目化学习……带教新校区的一线教师和管理人员,为协和各校区输送骨干教师,迎接“双减”、应对疫情……
一场场硬仗的背后是稳稳站住的整个团队,当这个团队一起朝目标前行的时候,没有领导和被领导,有的只是共进的伙伴和不同称呼背后各自的责任和担当;这支队伍也不需要监督,强烈的使命感让每个人都执着于践行共同的目标。和这样的一群伙伴一起走,常常让我泪盈于眶。
如今,我已在虹桥校区度过了十八个春秋,仍深爱着这片被爱浸润的土地。她是包容多元的,在这里,任何一位老师和孩子都不被定义,优秀不会千篇一律;她也是充满活力的,每一位协和人都素来热爱创新和挑战;她更是智慧的,无形中涵育的综合素养,成为孩子们前行的精神力量。
如今二十周岁的虹桥校区越过重重山岗,也还是最好的年纪。愿这所美丽的学校,能继续勇敢追寻自己的梦想,愿每一位从这所美丽学校走出的人,都永远记得那段熠熠生辉的日子。
未经协和教育许可,不得转载、剪辑、修改、摘编、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前述新闻作品。
在获得授权转载作品时,不歪曲、篡改原文及标题。如授权转载作品需注明来源,转载网站发表文章时还应注明来源网站的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