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协和教育创立三十年的里程点。
岁末,总校长卢慧文女士应邀接受媒体专访,畅谈对国际化教育以及热点问题的理解,并分享了协和一路走来的经验心得与始终秉持的价值目标——那就是:坚持“长期主义”和“专业主义”,做好“中西融合”的教育。
· 本文授权转载自“爸爸真棒”微信公众号
从年初疫情,到海外战火,再到AI的冲击,经济下行,年轻人就业难,全球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相信大家已经切身体会到什么是“不确定是唯一的确定”。
而选择国际化教育的家庭,更是被许多新的问题所困扰:
面对这些问题,有一个人特别适合回答,那就是协和教育总校长卢慧文。
协和教育总校长
上海市政协常委、科教专委会副主任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民办中小学协会常务副会长
01 国际化教育“泡沫期”结束,“精耕细作时代”来了
前不久我参加一个业内会议,会上大家把国际化教育分为1.0、2.0、3.0和后3.0阶段,我注意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那就是协和的发展同业内一些大趋势是不一致的,我们是一个“逆行者”。
可我们最新的成员青浦协和,就是在2019年这个“糟糕”的时间诞生的。所有人都觉得做学校难、招生难的时候,它却招到了2000多个学生,首届毕业生已经出了剑桥录取,发展非常稳健。
“后3.0”阶段,国际化教育行业确实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泡沫期”结束了。
以前上海好的幼儿园报名可能要半夜排队,但据说现在全上海的幼儿园都不难进了,等明年的“幼升小”,我们也可能会观察到学生人数的“拐点”。
当年很多教育培训机构到哈佛、牛津这些名校都是用百万年薪招新老师,学校都抢不过他们,很多老牌学校的中层干部,出门都是大校长Offer等着他们。但现在,首先名校毕业生百万年薪已经不存在了,然后很多在“泡沫期”出去当大校长的,现在都“空窗期”了。
但这个时代,也是“回归教育本质”的时代,精耕细作的时代。
现在看来,教育这件事,无论是培养学生,还是培养校长、老师,都是“长期主义”的,很难速成、偷懒抄近路。
如果你能力还没到,就去当了校长、主任,拿了百万年薪,在行业飞速发展的时候,一边工作一边锻炼、学习,可能性也是有的。但当行业的潮水退去,你马上就能看出,能力不行就是不行。
有人担心目前国际化教育“人才过剩”,我认为如果真的是顶尖人才,无论是校级人才还是中层,抑或一线优秀教师,始终都是缺的,但很多人才可能本来就不适合这个岗位,大部分毕业生也不应该拿百万年薪,现在与其说是“过剩”,不如说是“回归正常”了。
以后,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学校,口碑好的学校,愿意精耕细作认真做教育的学校,还是会继续坚持初心发展下去的。
但确实,抱着一些教育以外的想法进入的人,现在可能就没有兴趣留在这个行业了,很多中低端的学校也会被洗牌洗掉。
02 用30年做好“中西融合”这一件事,协和经验:最重要的还是“人”
今年是协和教育30周年纪念,我觉得30年来,我们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中西融合的教育。
做中西融合,是出于一个简单的初心:
所谓的教育,就是我们有自己的好东西,一定要传承,但同时也一定要开放,学习他人的优势。我们的下一代一定不只要懂中国,还要懂世界。
△ 成立于1998年的上海闵行区协和双语教科学校
之前我们做过很多比喻:
- 中西融合第一阶段是“鸡鸭同笼”,学校里有中教和外教,但是各干各的;
- 第二阶段是“盖浇饭”、“拌沙拉”,中外教互相学习,但你还是你、我还是我;
- 第三阶段才是“文化融合”,我们也把它比作“混合果汁”,你并不知道这一口吃到的到底是苹果还是橘子,来自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但吃进去的“营养”是综合的。
△ 2003年成立的上海市民办协和双语学校(协和虹桥)
比如以前我们讲PYP、IPC,现在讲大单元、融合、跨学科,都是一致的。连外教同事都觉得“中国国家课程现在非常国际化,和很多国际课程都非常接近”。
现在我们可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 2004年成立的上海市民办协和双语尚音学校
而且,协和目前有这个能力,也有视野和资源,知道好东西在哪里,也知道如何为我们所用,还能打通不同话语系统,让课程既符合国家要求,也能满足家长需求,为国际化高中和大学升学做好准备。
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新学校可能很难做到,但有30年历史的协和是可以做到的。
未来,我们希望能让孩子在小学阶段保留“选择权”,不管是走传统路线还是国际化路线,孩子都能做好全面的准备。到了初中,毕竟受升学的限制,协和会越来越离开国内升学轨道,为国际化升学方向做好准备。
△2007年成立的上海协和双语高级中学(协和古北)
正是因为大多数人才天然地带着自己的背景,要么是国际化人才,要么是国内人才,才会需要“融合”,但是“人的融合”需要时间。
假如你决定现在要办一所新学校,做“混合果汁”,但其实从人才到课程,到管理制度、校园文化,短时间内都是没有办法完全融合的。
我曾经参与调研一个课题:
我们调研的结果是No。不可能。同样,你让英美的校长迅速适应国际化双语学校的文化,也是不可能的。
这种时间上的优势,是其他学校难以复制的。我们的校长级管理人才,差不多有7成是自己从中层培养上来的,外方校长也有非常长期、干了10来年的。
这样下来,协和老师专业上的成长是非常迅速的。
△2012年成立的上海市民办万源城协和双语学校
03 升学“军备竞赛”的解药,藏在“健康的教育生态系统”里
以前,出了一个进牛津的孩子,“牛津妈妈”可以写一本书卖几十年,现在你就感觉:
实话说,每年能申上牛剑的孩子也就一百多个,无非就是放到哪里去,所以大家就把这波孩子抢来抢去。
这样的现象过头了,就会影响整个教育生态。就像有些县城有“超级中学”,只容得下一所好学校,好校长、名师、好学生都集中到这所学校,旁边就寸草不生。对整个县城的教育来说,这并不是好事。
针对协和,我们当年也有过激烈的争论:要不要在初中毕业时搞个校区联考,把成绩最好的孩子集中到一所高中,这样是可以“拱”出一所升学很好的高中的,但后来我们还是决定不做这样的事,因为这是违背教育生态的。
△2013年成立的无锡市协和双语学校
大家都同意,最牛的医院是能把最差的病人治好的,如果一所学校只会教最优秀的学生,其实并不能说明教学水平怎么样。
学校需要是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各个水平的学生都有,但是大家的心态都很积极向上,很健康,这才是最好的。
全国的“协和”学校如今已经有25000个孩子了,这么多家长,都看中了协和的体系,我们每创一所新校,他们都会抱着“买期房”的勇气,秉承着对协和的信任,到我们这里来读书,这就让我们感觉有使命和任务,要尽自己所能把所有的孩子都培养好,而不是“一茬一茬割韭菜”,幼升小割一茬,小升初割一茬,一路筛选最好的学生。
阿德莱德地广人稀–
- 有一所“世界级大学”阿德莱德大学,是澳洲八大,出过5位诺贝尔奖得主;
- 还有一所“国家级大学”,国内闻名,世界排名也很高;
- 另外还有5、6所有“王牌专业”的专科学校。
当时他们跟我们开玩笑:
总有一所适合的学校可以读,一直读到18岁,想读IBDP、AP、A Level还是加拿大BC课程,都有合适的选择,中间想提早出国、中考高考,也可以跟国外高中或体制内学校无缝衔接,实在没啥好焦虑的。
△2019年成立的上海青浦区协和双语学校
后来到了“3.0时代”,行业规模扩张得很大,很多人是“跟风”进来的,但并没想清楚来了以后要什么。所以过去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跟家长做沟通。
进了国际化教育首先家长要“松绑”,你已经选了这条路,就不要再把条条框框带过来。
鸡娃可以,但有几条红线不能碰:
- 一是身心健康;
- 二是亲子关系。
△2019年成立的合肥市包河区协和双语学校
好在,还是有比较多的家长会慢慢认识到,我家孩子不是那种“天牛”,我可以用一种不扭曲的健康的方式、亲子关系还比较和谐的方式,冲到自己可以去到的终点,做一个综合能力较强的正常人,做一个比较好的自己。
协和这些年的好口碑,也是因为家长觉得孩子在这里可以打好学术基础,同时又身心健康、自信积极,家庭幸福感也高,不用牺牲亲子关系。
但话又说回来,到了10、11年级的时候,升学就在眼前,你要家长不冲刺,也是不现实的。在这方面,协和也在持续改进。
现在我们正整合跨校区的资源,以前每个学校都是自己单打独斗参加竞赛、做项目,现在我们跨校区把古北、万源、教科、浦东、青浦、无锡、合肥等有这方面发展意愿的学生集中一起做竞赛。
包括升学指导老师,这两年也一直在跨校区做教研。往后,大家一定也会看到协和在这方面更多的成果。
04 选择国际化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最近也有很多家长来问我:现在经济形势不太好,还要不要选择留学?
但另一方面,也没有多少家长真的把留学当投资,指望孩子“挣回来”的。
我觉得,国际化教育主要是买到了孩子的眼光和体验,希望能给孩子一个宽一点的选项,受应试教育的局限少一点,长得比较“像自己”,而不是被培养成“标准件”。
在上海,从70、80年代开始,但凡有机会,都是希望孩子能出国开眼界的。那时候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家长,也不是希望孩子能挣钱回来的,都是希望他/她的人生多一种可能,自己的路走得宽一点。
- 如果家庭实力还可以,当然是从幼儿园、小学就进入国际化教育,小学进了合适的学校,就不用再花精力搞小升初、初升高了。而且从小学双语学校一路上去,像在协和就可以享受到小班化培养、中英文的特长、课程的丰富性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绝对是“性价比之王”。
- 如果想让孩子本科出国留学,也可以小初在公办,平时在综合素养和英语等方面做好准备,到时候读国际化高中;
- 如果家庭条件实在不允许,研究生阶段出国也是可以的。
协和在这方面的“独家优势”是,我们没有“总校区”“分校区”,不存在某个单体学校特别好、其他学校比较差的情况。
每所学校都“各美其美”,对得起它所在的地区、家长和学生,对得起“协和”这两个字。
譬如在上海,虹桥、尚音、万源、浦东、青浦……每年小学1年级有1200个学位,而且每个的含金量都很高。
还有我们的最新托管校“协和培明”做加持,这所学校是静安区为了“国际静安”的定位,特地挑中了“既中国又国际化”的协和来接收区域内的外籍和港澳台人士子女就读。
在静安居住的外籍和港澳台人士可以交公办学校的学费,享受协和的国际化课程。
△2022年开始托管的上海市静安区协和双语培明学校
「 写在后面的话 」
她说:
30年来,我们让老师、孩子可以生活在一个“paradise of learning”(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里,珍视每一位学生,呵护他们、教育他们、成就他们;也珍视每一位老师,给他们舞台、给他们掌声、给他们资源、助力他们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