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民办国际化双语学校而言,这次疫情可谓影响范围广而深。疫情后的学校重启,不是简单的返校复学,而是需要对疫情影响进行思考和讨论,寻找共同的应对之策。”
一、疫情对双语学校和行业的影响,有危有机,危中有机
这一次疫情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近阶段,大家热议的挑战主要 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境暂时关闭,航班纷纷取消,数量比较大的未成年小留学生在 求学之地面临困境。这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家长的国际教育的信心。
第二,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外国人的入境政策收紧,外籍教师在今年 9月份新学年开学之前能否足量入境会面临挑战。近期是招聘季,各学校争夺 中国境内的存量外教有一定程度上的非良性竞争。
第三,因疫情带来的整体经济形势的下滑,对家长群体性的学费支付能 力或者预期的未来支付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除了以上三方面学校以外因素的影响。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工作,也受 到了疫情的影响。
首先,常态化防疫要求保持人际社交距离,会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形式,继而影响校园文化。国际化的学校,更注重人际之间的互动,师生、生生、家校、学校和社区之间都有更多的互动。课堂教学和工作组织当中, 有更多的小组合作。如果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都要保持一米以上的人际距离,只能单人单桌授课、单桌吃饭,会对学校的工作,对校园文化产生影响。
其次,基于以上原因,国际化学校的传统优势领域并不在于中小学阶段 的在线教育,而是如前文所述,优势在人际互动、师生交往,协作完成项目制的学习等。一旦因疫情需要,要做较长时间的纯粹在线教育,从理念到实 践积累都显得不到位。这方面,我们要向培训机构及公办学校学习。
危中有机,危去机来。目前也不是完全没有积极的信息。
首先,由于疫情和一些其他因素的叠加,更多海归人才,包括未成年 的留学生,都有回国发展、回国学习的愿望。今年,我们发现,很多在海外完成本科、研究生教育——甚至有一些是从高中就出去的海龟年轻人,选择了回国发展。其中有不少选择进入国际教育领域。还有一些小留学生,原来 在中国香港或海外留学的,回来了之后,也会考虑留在国内接受国际化的教育。所以,最近一段时间,海归老师求职和海归学生的插班生报名,是一个 上升的势头。
其次,部分家长看到了国外留学道路的风险,对留学产生了一定的疑惑,这反而要求家长想清楚为什么要让孩子去留学,而不是如过去那样随大流。这样一来,选择国际化学校的学生人数可能会减少,但含金量会提高。 同样,疫情之前很多人觉得国际化教育、双语学校需求大,因此一窝蜂地冲 进这个行业,良莠不齐。疫情会倒逼准备更充分、初心更纯粹的一些举办方 留在这个行业里。这样的一种大浪淘沙的结果,会使这个行业的含金量得到提高。
二、以硬实力和软技能,共同应对不确定的未来
疫情等暂时性的技术层面障碍,并不影响对未来趋势的整体判断。
习总书记提出的“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指明了人 类文明的前进方向。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总有人要从事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事业。经由国际化学校、双语学校培养的学生们无疑是这项事业的参与者之一,这是一个确定的未来。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一些全球化的倒退,是我们原来所熟悉的这种类型的全球化的暂时的倒退。但全球化是不可逆的趋势,它必然会以一种新的方式在国与国之间、洲与洲之间找到自己的平衡。那么,全球化的未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它所需要的未 来的年轻人是什么样的呢?或者反过来说,什么样的年轻人才能适应未 来的这种全球化?
面对未来,我们的年轻人需要更宽的视野、更综合的素质、更坚韧的意志,他们更需要成为有思辨、善合作、可以解决问题的未来一代。 如果年轻人锦衣玉食地在学校的象牙塔里面成长,面对的最大困难是考试能不能再提高几分,恐怕很难在成年后去担当这个国家或者这个世界 的领导者。家长和教育者应该都会认可,越是未来具有不确定性,我们对年轻人的硬实力和软技能的双重培养,越是重要。
那么,怎么样才能培养硬实力和软技能兼备的学生呢?从日常的学校的工作上来讲,就是“评价会引导实践”。在高中生升大学、初中生升高中这样的关键节点上,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评价,倒过来会推动什么 样的教学和培养的方式。
相比于国内中高考一分定胜负的统考制,国际上的高中和大学的入学,通常使用申请制。申请制需要考试的成绩,但更注重学生在学校里的过程性评价:参与过的各类活动,能够彰显学生的兴趣和热忱的领域,从事社会公益或其他学生自己认为有价值、值得去付出时间和精力的活动。以及个人陈述和师长推荐。用这样的综合的方式来评价你是不 是这个大学或高中适合的人才。申请制是要在优质资源相对更为充沛, 更为完善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去实施的。
统考制和申请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每个人应根据自己和家庭的情况,以及外部环境的情况,在不同的升学方式当中去做出一个选择。这同时也是对自己在未来选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的选择。我们不能期望用A打法来获得B结果。所以,在当下,孩子和家长更需要选择,将来走哪一种升学方式更适合孩子自己的发展。
(图片来自:协和青浦校区)
三、学校当下的应对之策,以人为本,优化课程,补齐短板
学校在课程与教学层面当下可以有什么应对之策?这个应对之策,总体而言就是:“扬长补短”!发掘国际化双语学校的特长,明确定位,满足家长、孩子的选择性需求。
第一,是更关注学生的体验。
在防疫的大背景下,反对以形式主义的方式来给学校的工作贴金, 而是更多地关注孩子到了学校后,有没有觉得比在家里更安全、更温 馨、更愉悦、更利于自己的学习。在疫情好转的情况下,学校要逐步地恢复、调整、优化教学,尤其是体育课、实验课、项目化学习等。学校 应以多年的积累,为每一个学生找到更匹配的资源。而关注学生身心的 全面发展,提供可选择、差异化的资源,正是我们这样的学校的优势。 我们应该把自己的长处充分地发展起来,来弥补抗疫常态化所造成的一些短板。
第二,课程设置更宽广,更具体验感。
课程建设应该追求更宽广、更具有体验感,使得学校成为孩子们将来要踏上社会的一个提前的、安全的模拟。只是通过课本知识的学习, 学生毕业后就能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种种挑战吗?显然不能!因此,学校要有更宽广的课程——内容上,不局限在考试科目,方法上不局限 在单向灌输而是通过更具体的体验感的课程教学让学生知道将来在社会 所面临的事情、人、挑战,是很不一样。受到挫折、体验失败,这都是 人生和社会的真实,学校的课程能否为学生提供体验这些的机会?
第三,课程的设置要更个性化,更具选择性,来满足学生不同的发 展潜能。
成人在社会上、职业中能够有成就感,能够取得成绩的,基本上都是自己的长处、自己热爱的地方。相对而言,统考不利于发挥这样的热 忱,如果学生选择的是一个申请制的升学方式,那么,我们这一类学校 在课程上选择性、个性化就是亮点,一定要坚持。
第四,补齐短板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疫情当中,我们都体验到信息传播的错乱和纷杂。有的人没有追问 信息来源是否可靠的意识,有的人容易被情绪带着走,有的人没有区分 事实与观点的能力,有的人缺乏基本的逻辑推理的能力,还有的人缺乏恰当的表达能力,出现了上纲上线、给别人戴帽子的乱象,虽然学校教 育不应背所有的锅,但借此契机审视我们的课程,会发现信息检索、逻辑推理和恰当表达,是需要被继续加强的。
第五,要更加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培养孩子的毅力和韧性。从中西融合的双语学校出去的孩子,希望他们是人群当中身心更为健康平衡,毅力、韧性方面更能够有足够的体现的一群孩子。在课程建设当中——不仅仅是“学科建设”,这些方面的一种注重都是为了孩子的软技能,需要每一个学科做出努力。在师资上,基于当下的情况,尤其需要我们在海归教师当中,去发掘和培养中学的理工科,以及小学和中学当中的音乐、艺术、戏剧、运动等科目的人才。因为这些领域是国际教 师相对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第六,学校信息技术层面的优化。这个优化要兼顾前瞻性和实用性。
作为民办的双语学校,在信息技术的迭代、更新上有自己的长处。 一方面,我们要对前沿的教育信息技术有敏感性,有魄力和资源去把它 拿来为我们所用;另一方面,又不能太迷信最前沿的信息,特别是最前沿的外国的信息,因为它在学生的培养当中,很有可能实用性不够。因 此,我们要做的是针对自己校情的优化和革新。比如,把已经经过筛选 的资源有序地储存在学校系统里,便于可持续的长期使用;找到最适合自己学校或区域的一个技术平台,继续稳定地使用下去,成为以后学校 发展的一个助力;在对在线教学效果、学习效果的测评上,尝试并储备更多的工具。
四、多种因素叠加,挑战加剧
除了疫情以外,我们教育大环境的一些叠加因素,也让大家感到一丝寒意。
第一,公民同招,超额派位,影响了国际化学校的潜在家长预期。
这个政策的初心是平均生源、推动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这大家都是理解的。但是具体到一个一个的家长,本来想要就让孩子读民办双语学校的,因为不知道能不能摇进,可能就不去冒这个险。因此,我们每所学校,在未来的招生季和日常的推广中,还是要想出各种有效的方 法,能够和自己的目标群体有更深入的沟通,使得大家不因为这种预期的下降,而减少对我们的选择。
第二,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对课程、教材、校历、考试政策收紧,影响了国际化双语学校中外教师的预期。
作为校长,管理人员和举办方,我们对于这些政策出台的本意以及它引导的办学方向是很清楚的,但具体到一个一个的中外教师。他的预期受到影响,也现实存在。原来,相对来说,在国际化教育当中,课标和教学材料之间是弹性关系:坚持课标,在课程学习材料的选择上有自由度和灵活性,教师有 更高的选择权。在校历方面也会根据中外老师协作教学的需求做出一些 灵活的调整。考试政策原来基本上只需要顾及国际升学通道,现在,义 务教育阶段的会考、中考都要参与。这些叠加因素影响了中外教师对这份工作、对行业发展的预期。所以,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去做引导,做出务实的安排,帮助大家一起适应新的政策环境。
第三,学前教育普惠政策的冲击。
学前教育普惠政策对我们这类学校的生源输送也产生一定影响。原来,一些高端的民办幼儿园毕业生的教育需求,跟国际化双语学校的匹配程度比较高。现在,如果民办幼儿园更多地走向普惠,那么双语国际化学校的生源也会因此显得更加零落。
(图片来自:协和虹桥校区)
结语
未来挑战现实存在,国际化双语学校的管理者要进一步地坚定信念,我们的培养方式符合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符合建设“人类命运共同 体”的未来全球使命。坚定信念的同时,也要调整策略,主动地去引导 家长、员工的预期,使学校的各项工作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步调。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做强内涵!退潮之后,才能看到谁在裸泳。国际化的双语教育,是基础教育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质量做得好的,能够坚守初心的,能够赢得师生和同行的认可的学校,一定能够更好地生存。
学校重启,学子远航!让我们坚定信念,调整策略,做强内涵,一 起熬过寒冬!冬天来了,春天也不会太远。春天来的时候,我们可以一 起在线下相聚,共同憧憬我们的事业和行业的未来。